AI的有夢最美希望相隨

從國際比較利益和分工的觀點,把AI及算力和電力畫上等號的口號也是不正確的。(圖片來源/IEA頻道)
美夢可做別亂做
敢夢想是人類文化、科學、和經濟進步的重要動力,但夢想不一定能成真,有些夢只在夢醒時刻留下惆悵,有些則在追夢的過程造成重傷。如果不只是夢和想,而要真有動作,那麼夢想最好要有點務實,要盤算一下成真的可能性,以及相關的成本效益。AI現在是全球的夢想,而台灣不僅是AI所需硬體的最重要生產國,全球也有不少AI領袖級人物及廠商和台灣有密切關係,所以台灣很有資格做AI的夢,也應該好好做一些夢。但AI相關的夢很多,我們不可能全部都做,而要選一些較可能成真的來做,才不會夢到精神和體力都耗弱。
別像賣牛奶的女孩那樣夢想AI
而經濟夢想能否成真,除了主觀意願和努力之外,也更要看兩個客觀的條件,一是相關技術和產品在科技上成功的可能性,一是它們在我國是否具有國際比較利益。這都是複雜專業的問題,所以本文只要討論AI夢想中更簡單的幾個推論關鍵。任何問題如果我們的夢想結構包含了幾個太簡化、太理想化、或不確定的推論,我們就必須比較小心去釐清。世界經濟是個很多國家、很多人、以及很多因素交互影響甚至鬥爭的體系,如果我們像伊索寓言裏那個賣牛奶的女孩那樣,從有一桶牛奶單線夢想到成為大家追求的公主,那麼打翻牛奶而美夢成空的風險就不小。我們在AI已擁有不只一桶牛奶,但很多人的夢想乃至政策主張並沒有比賣牛奶的女孩更小心。
有一種簡化的夢想結構是用幾句口號相接而成,例如:得AI者得天下,算力即國力,電力即算力,要用核電才能得算力而得AI和天下。這種理論和邏輯結構都很簡化或不足的口號,和賣牛奶的女孩想由一桶牛奶換很多蛋,而變成很多雞及一個大農場,並發大財而人見人愛的夢想很像。這類口號在政治和社會運動上很常見,大家多可理解那是一種故意簡化甚至誇大來吸引支持者努力的方法,說說聽聽就好。但在科技和國家經濟發展政策上,這類簡化的口號卻很可能誤導政策努力方向,不可不小心。
近代沒有那個國家得到某個新技術或產業而得天下
過去很多新科技出現或可能出現時,人們也常有這類簡單的夢(陳博志,2019)。我們若把上述簡化口號中的AI換成以前就出現的重要新技術,也許我們就可由過去的經驗,想想現在這些簡單口號或夢想成真的機會和條件。電力、電腦、和網路出現時,以它們的重要性,當時若喊得電力、電腦、和網路者得天下,好像也有道理。但事後來看,那時做這種夢並不會成真。因為現在電力、電腦、網路和很多其他新技術都是很多人甚至人人都可用,並沒有誰能得而獨佔。也許美國有人會後悔把這些新技術提供給全世界而非由美國一直獨佔,否則美國就能一直偉大,而不必現在要拼命求再次偉大。但這可能嗎?
任何科技或產業一旦發展成功,即使最早成功的企業或國家不想讓別人學會,別人一樣會用各種方法發展出相同或類似的科技。愈是重要的科技,別人愈會努力發展出相同或可替代的科技。美國率先做出原子彈而打敗日本,但並沒有因為得原子彈而得天下。沒過多少年就有好幾個國家也做成原子彈。即使AI真的那麼偉大而且得AI者得天下,AI也不太可能只被單獨一個國家或廠商得到,所以也不太可能由那個國家或廠商得天下。就算有很小的可能性真的由一個國家獨佔,客觀來看那個國家是台灣的可能性也很小,我們別亂做這種夢。
AI將和其他產業一樣有多國分工合作及競爭
新科技比較可能的影響是比較早發展的那些國家可能會得到一些好處,而沒跟上新技術的那些國家則可能受到不少損失。同時大部分重要新科技不會是只有一個技術或產業,而是會有一群相關技術和產業同時或先後發展出來,它們並會分由多個不同企業和國家取得領先。以我國的科技和產業實力,我們只要合理的努力,必可在這群新技術和產業中的一部分取得領先或至少不落後的地位。但我們若想要取得全面領先而得AI並得天下,那就是很不切實際的夢。
而在這群新技術和新產業中,我們要選那些來發展,可能在那些取得成功甚至領先地位,那依經濟學理就要看我們的比較利益。各項技術和產業的發展條件不同,而各國所擁有的條件及能提供的資源也不同,經濟學的國際比較利益法則就是指出各國應該發展它條件贏別國比較多的項目,即使各項目好像都不如人,也可以發展輸別人比較少的項目。所以我們最該努力的方向是找出我們較可能領先的項目,而設法在那邊取得領先,而不是妄想以全面領先來得天下。
我們要努力發展AI中具有國際比較利益的項目
我們只要甚至只能發展我們比較能勝過別人的那些項目,即表示我們不必努力甚至不計代價去擁有AI所有項目所需的所有資源。某些項目我們的資源比較豐富,我們可當發展重點,那些我們資源相對較少或不易取得的項目,我們則要準備向外國購買或合作。這其實就是幾百年來國際依比較利益來分工合作或貿易的原理,而台灣正是依國際比較利益發展而得到極好經濟發展的重要典範。AI時代和AI產業也會是這樣由各國依比較利益分工合作。
也許有人會擔心,我們若未能全面領先或至少全面都不落後,我們會不會因為缺少那個部分,而被那部分的領先者控制獨佔並失去其他大部分利益和機會?這種可能性和情況應該不多。六十年前台灣開始談電腦時,很多人以為不會電腦就沒有前途,很多人確實也學了電腦而有前途甚至發財。但很多當年努力學會Fortran和Cobol等電腦程式語言的人一輩子都沒有再用過,因為個人電腦、iPad、和手機已經進步和普遍化到不懂電腦程式語言及原理的人都能輕鬆使用。現在全世界那麼多和AI聊天的人,可說都不需知道AI是什麼東西。各種專業技術和產品常會因競爭而有不只一個供給者,而且會因競爭而設法改良到讓別人容易運用。所以真正需要擔心被獨佔且控制的項目不會太多,而它們也不見得都是我們努力或有便宜電力就不會輸給別人的項目。
國際分工下不會有誰能獨佔AI和算力而得天下
各國極可能會依比較利益做國際分工也表示,不太可能有某個國家或台灣能控制全部AI,或「得AI」而得天下。這種分工合作也表示所謂「算力」有很多方面且用在很多不同產業及用途,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數字,所以也難有一個可以代表國力的「算力」指標,來滿足某些人所說的「算力即國力」之口號。而且算力中多數成分都可以在國際間買賣,不必什麼算力我們都自己擁有。用現在的實例來看,現在AI仍未發展成功,世界上最關鍵的東西也許是高階晶片,晶片不足也確曾造成某些國家汽車等產業的危機。但即使美國高層官員和一些人一再埋怨台灣生產了全球95%的高階晶片,我們可以說「晶片即國力」嗎?我們有「得高階晶片者得天下嗎」?我們的晶片生產也一樣有很多地方受制於其他合作者。AI和算力的範圍更大且更多國家都要努力發展,我們沒有晶片那種可以默默發展到獨霸的能力和機會,不要亂做得天下的夢。
AI的競爭力受很多因素影響而非只看電力
從國際比較利益和分工的觀點,把AI及算力和電力畫上等號的口號也是不正確的。AI和算力的各種項目中有些較耗電,有些比較不耗電,國際比較利益法則就是電力多而便宜的國家有利於發展較耗電的項目,其他國家則發展較不耗電的項目,不是電價低的國家能拿走一切AI相關產業。更何況各種產業或項目除了電力之外也有其他影響比較利益或競爭力的因素。那國能在那些項目勝出,電力只是影響因素之一。把電力等同算力,等同AI,等同得天下,就是賣牛奶女孩的典型直線思考方式。
而由於AI會有國際分工,各國在AI之外也仍會有很多產業,因此某國即使電力不是非常豐富,如果在某個AI高耗電的項目具有技術及其他方面的優勢,也可以減少其他高耗電產業的投資和生產,而把較多電力用到這個有優勢的AI項目,並讓這個AI項目有較大的發展和產量。所以並不是發電量相對較少的國家就不能發展高耗電的AI項目或其他產業。用實際的經驗來看,電力雖然重要,但人才更重要,台灣的人才總數和比例絶非世界最多,台灣高技術的晶圓代工業能世界第一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把較多人才集中到半導體業。電力比人才更容易在不同產業間調度,我們如果有在其他方面極具國際競爭力的AI項目或其他產業,我們可儘量設法讓它們有電力可用,包括縮緊其他較沒競爭力之產業的發展和用電。但我們不宜在不知道那個產業或AI項目有競爭力之前,就先把發電弄到特別大,以讓不一定有國際爭力的產業都有用不盡的電力。
四十年前以廉價電力發展產業的謬論
四十年前(1985年)政府想蓋核四時,某位部長說:「出口是我們的命脈,核能發電的單位成本較低,有利出口,所以要建核四」。這說法和現在「得AI者得天下, AI是吃電怪獸,所以我們要用核電」的說法真像。但核四花了國家人民幾千億元,卻未曾提供一度電給台灣,台灣的出口包括極耗電的半導體的出口卻仍快速成長到讓外國不滿。高喊要核電才能發展AI的人士,應該看看過去的歷史(陳博志,1985,2024b)。
「AI是吃電怪獸」這句話也是恐嚇式的宣傳用語。科學客觀的主張最好不要用怪獸或魔鬼這種沒有具體定義而可以隨便想像的用語。就像韓非子說的犬馬難畫而鬼魅最易畫,「吃電怪獸」一詞可以隨意想像,但用電量卻應該設法精確量化估計。而各種對AI用電的具體預測雖然差距很大,但都只佔目前或未來總用電量的一小部分,例如在總用電的1%或0.5%以下。AI並不是要把全部電吃掉的怪獸。而未來的技術進步也很可能像過去的電腦等新科技一樣,效率快速提高而使單位生產或計算所需的電力大幅下降。所以去年本論壇即指出別亂擔心AI造成缺電危機(陳博志,2024a),而近一年多也已可看到AI明顯的效率提升。例如輝達說其晶片效率可提升十倍以上,讓很多人震驚的Deep Seek則由軟體方法不只省下極多的硬體需求和運算時間,當然也省下很多所需電力。量子電腦和其他新技術的發展,也可能大幅降低AI所需的電力。所以用AI是吃電怪獸來推銷人民不想要的核電,也是誇大和恐嚇式的宣傳。
先看懂伊索寓言再做AI的夢
AI是重要的未來發展方向,而台灣確實有能力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並獲益。但台灣和任何其他國家都不會通吃AI而得天下。各國會依比較利益和分工合作及相互競爭,我們最該做的是找出台灣具有較高比較利益的項目,而在那些項目爭取領先,不是夢想要在所有AI項目都領先。AI要的資源種類很多,電力只是其中一項。而每個項目要的電力和其他資源也不相同,台灣因其他資源而具有競爭力的項目,也不見得都是非常耗電,更不會耗掉台灣大部分的電。我們若不合理評估自己各方面的競爭力,只憑一句「AI是吃電怪獸,電力即算力,算力即國力,得AI者得天下」,就自大地以為儘量發展核電或低價電力就可以得AI而得天下,那不只和賣牛奶的女孩差不多,也和伊索寓言中那隻為了和牛比大小而把肚皮漲破的青蛙差不多。
(台經月刊- AI的有夢最美希望相隨;陳博志授權轉載)
更多信傳媒報導
AI熱潮是否重演網路泡沫?高盛提出5大預警指標
Palantir CEO卡普:挑戰不是來自矽谷同業而是「覺醒的左派和覺醒的右派」
公館東南亞戲院都更案 新美齊董事會通過啟動
你的反應是什麼?
喜歡
0
不喜歡
0
喜愛
0
有趣
0
憤怒
0
悲傷
0
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