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洗錢與國家安全風險

九月 4, 2025 - 22:00
 0  0
虛擬貨幣洗錢與國家安全風險

隨著區塊鏈(block chain)技術與虛擬資產(virtual assets)的迅速擴展,虛擬貨幣已成為當代全球金融體系中重要的構成部分。其去中心化、非國家化與跨境流動性高的特性雖為金融創新帶來便利,卻亦同時引發重大監管與安全挑戰。傳統對虛擬貨幣之研究多集中於其貨幣屬性、市場波動性與監理制度建構,然而,近年一系列涉及國家主體、恐怖組織與跨國犯罪的虛擬貨幣運用事件,已逐漸使此一議題轉化為國家安全領域中的新型挑戰。

本文分析虛擬貨幣洗錢行為與國家安全風險之間的關聯、虛擬貨幣技術如何被用於資助恐怖活動、迴避經濟制裁、干擾國際制裁制度與掩蔽非法交易資金流,以及相關之侷限與挑戰。

虛擬貨幣技術特性與洗錢風險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核心,在於去中心化的帳本設計,允許用戶在無須信任中介機構的情況下完成點對點交易。該技術雖有提升金融效率與包容性的潛力,然其「準匿名性」(pseudo-anonymity)亦為執法機關帶來追查困難。部分加密貨幣如門羅幣(Monero)及大零幣(Zcash)更具「強匿名性」,進一步削弱資金流可監管性。

在資金洗錢(money laundering)操作上,加密貨幣可被用於:

1、資金分割與混淆(smurfing and mixing):透過混幣器(mixers)或跨鏈橋轉移資產,隱匿交易來源;

2、跨國跳板錢包(hopping wallets):利用跨國交易所與冷錢包來快速洗清可疑資金;

3、濫用非監管交易所:利用未納入「反洗錢」(Anti-Money Laundering, AML)及「認識你的客戶」(Know Your Customer)制度的地區所營運之交易所,作為非法資金的出入口。

此種洗錢模式之迅速擴張,使虛擬貨幣在地緣政治與國家安全議題中,逐漸取代傳統非法金融管道之角色。

虛擬貨幣洗錢之國安案例分析

案例一:北韓駭客行動與制裁迴避策略

近年來,北韓駭客拉撒路集團(Lazarus Group)透過對虛擬貨幣平台之攻擊,進行大規模資金竊取與洗錢活動。2022 年其駭入 Axie Infinity 所屬的 Ronin Network,竊得超過 6 億美元之加密資產;2025 年更再度入侵杜拜的加密貨幣交易所Bybit,造成 15 億美元損失。根據美國財政部調查,相關資金經 Tornado Cash 等混幣服務處理後,進入與北韓國防工業有關之管道,顯示加密貨幣被北韓用以規避國際經濟制裁,直接資助其軍事與核武計畫。

此案例顯示,虛擬貨幣在制裁規避體系中的運作模式已趨成熟,且具有高度去國界性,削弱了以美國為主體的國際金融制裁架構,已對區域與全球安全構成重大挑戰。

案例二:恐怖主義融資之新管道——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哈馬斯(Hamas)與虛擬貨幣捐款

哈馬斯於過去幾年透過設立多個虛擬貨幣錢包接收匿名捐款,尤其在2023年與以色列之武裝衝突期間,其比特幣與泰達幣(USDT)帳戶短時間內接收大量境外捐贈。儘管執法單位已加強攔截與查封,但去中心化架構使其無法完全阻斷資金流通。根據美國司法部於2025年發布之調查結果,經查獲之資金來源涉及據信由哈馬斯所控制之特定籌資錢包地址,自2024年10月以來,該等地址被持續用於進行虛擬貨幣之洗錢活動,涉案金額累計超過150萬美元。

恐怖組織之融資網絡從實體金流轉向鏈上資產,挑戰現有反恐融資打擊體系,亦凸顯虛擬貨幣平台未落實AML及KYC制度所衍生之安全風險。

案例三:黑市交易與暗網經濟支持——Hydra 案為例

Hydra 市場為俄語圈暗網中最大之非法交易平台,也是全球現存最大的暗網市場,自2015年至2022年運作期間,其日均交易額達數千萬美元。該市場主要使用比特幣進行支付,據區塊鏈研究人員稱,2019 年俄羅斯虛擬貨幣交易所直接收到的非法比特幣中,約有86% 來自Hydra,商品涵蓋毒品、假證件、資料外洩紀錄與槍械。該平台依賴虛擬貨幣特性進行高頻率、高速、跨境交易,實質建立一套與正規金融體系脫鉤之「黑色經濟系統」。該事件不僅涉及跨國洗錢,更挑戰國際刑事司法體系對暗網之治理能力。

制度與技術治理的雙重困境

儘管多數國家已陸續將虛擬貨幣納入反洗錢(AML)與反資助恐怖主義(Countering Financing of Terrorism, CFT)規範框架,如美國金融犯罪執法局(Financial Crimes Enforcement Network, FinCEN)、歐盟European crypto-assets regulation(MiCA)法規等,但仍面臨多重挑戰:

1、技術落差:執法與監理機關在區塊鏈溯源與地址關聯分析上尚不具備足夠能力,需仰賴第三方鏈上監管企業(如Chainalysis)。

2、管轄不對稱性:由於虛擬貨幣具備跨境流通與去中心化特性,傳統監管主權難以有效適用,進而衍生所謂「監管避風港」(regulatory havens)現象,使特定司法轄區成為規避監管與執法的有利地帶。

3、法律空白與執行困難:如 Tornado Cash 案中所示,部分去中心化平台之法律主體不明,使得刑事追責與平台治理困難重重。

因應之道

虛擬貨幣所帶來的安全風險已突破傳統金融犯罪範疇,其對國家安全的衝擊具體體現在削弱國際制裁機制、為恐怖主義提供新的融資管道,以及促進黑市與跨境犯罪的高效資金流通。為因應此一挑戰,各國需同步推進跨國鏈上監管合作以加速資訊交換與制裁執行,發展包含錢包標記與風險交易即時監控在內的鏈上執法能力,並強化虛擬貨幣平台的監管責任以落實KYC、可疑交易回報與實名認證,同時推動區塊鏈治理的法制化,明確界定去中心化平台的法律責任與執行機制。隨著科技發展不斷重塑國家安全的內涵與實踐,虛擬貨幣已不僅是資產,更是權力的延伸工具,未來國安政策必須結合技術治理與國際合作,方能有效應對數位主權與全球洗錢網絡交錯交織的複合威脅。

※作者為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政策分析員。本文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你的反應是什麼?

喜歡 喜歡 0
不喜歡 不喜歡 0
喜愛 喜愛 0
有趣 有趣 0
憤怒 憤怒 0
悲傷 悲傷 0
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