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與廚餘處置何解?專家憂環保與防疫兩難 建議仿效日本EcoFeed集中化處理

11月 12, 2025 - 01:57
 0  0
非洲豬瘟與廚餘處置何解?專家憂環保與防疫兩難 建議仿效日本EcoFeed集中化處理

非洲豬瘟衝擊全台,專家建議借鏡日本EcoFeed系統,以事業廚餘集中化處理,打造安全循環農業。(圖片來源/freepik)

2025年10月中旬,台中地區傳出國內首例非洲豬瘟(ASF)核酸檢測陽性,震撼全台養豬產業。農業部為防止疫情擴散,立即宣布豬隻短期禁運、禁宰,並全面禁止使用廚餘養豬。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於11月3日公布疫調報告指出,案發養豬場未依規定落實蒸煮廚餘,是非洲豬瘟發生的主要原因。事件延燒後,多個縣市相繼宣布永久禁用廚餘養豬,使台灣長年倚賴廚餘去化的養豬模式面臨劇變。

環境部指出,自禁令實施以來,全台每日新增約500噸廚餘,短期內將以焚燒方式緊急處理。

不過,專家憂心若長期依賴焚化,不僅增加處理成本與碳排放,也可能造成地方垃圾處理壓力。如何在防疫與環保之間取得平衡,成為當前急待解決的課題。

每日多出500噸廚餘 環境與產業雙重壓力

農業部與環境部在6日的行政院會後記者會中,提出養豬場使用廚餘餵豬的查核標準,若有養豬場通過查核,不排除就先開放廚餘養豬。

國立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副教授兼畜產試驗場場長王建鎧在「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指出,禁止廚餘養豬雖是防疫必要手段,但也凸顯出台灣長年忽略的廚餘管理結構性問題。

他分析,台灣目前每年會產生超過70萬噸的廚餘,其中事業廚餘超過26萬噸,佔約1/3,家戶廚餘則超過50萬噸,佔2/3。而在全部廚餘中,約6成進入養豬產業,剩下的則是用堆肥、生質能源應用,以及黑水虻去化。相對於事業廚餘,家戶廚餘組成與來源非常複雜,因此污染非洲豬瘟病毒的風險也相當高。

「而事業廚餘如畜產品與的副產物,相對單純且容易執行溯源與系統性管理。」王建鎧表示,目前非洲豬瘟病毒都是從境外移入,再進到家戶廚餘或是人員攜帶、車輛運送來傳播。「然而,廣義的邊境管理無法做到絕對防堵,除了較容易管理的海關與進出口貿易之外,邊境管理還包括台灣諸多漁港的進出船隻與外籍漁工活動、難以杜絕的非法走私管道等,都可能隨人員攜入食品而進入家戶廚餘之中,成為病毒入侵途徑。」

因此,他認為家戶廚餘受非洲豬瘟病毒污染風險極高,若要進入豬隻飼料去化途徑,其管理與處置流程挑戰性相當高。

陳菁徽:中央量能「紙上談兵」,地方缺乏明確指引

政策推動過程中,地方政府的執行困境也浮上檯面。

國民黨立委陳菁徽在10月29日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上質詢時指出,環境部宣稱全台具有1620噸廚餘處理量能,但實際上「多為紙上量能」,無法真正處理高油高鹽的熟廚餘。

她批評中央未提供明確的技術規範與配套措施,導致地方政府「動輒得咎」,一方面被要求禁廚餘養豬,一方面又被輿論指責「堆成廚餘山」。陳菁徽質疑,環境部所列量能主要為生廚餘能源化與肥料化設施,對熟廚餘效果有限。「高油脂會阻礙氧氣、導致厭氧腐敗,高鹽份又會殺死堆肥菌種,根本無法全量處理。」

她要求環境部盤點實際可運作之量能,並盡速提出熟廚餘焚化、掩埋的明確SOP與防滲標準,並強調「地方政府需要的是剛性的指引,而不是臨時應變,現在是中央應該扛責任的時候。」

借鏡日本EcoFeed模式:集中化、標準化處理

王建鎧表示,廚餘飼料化在國內已討論多年,目前也有少數中大型養豬場投入資金設置飼料化的設備。

他指出,廚餘飼料化只使用來源相對單純且可溯源的事業廚餘,「以日本EcoFeed系統的廚餘去化處理為例,僅選擇事業廚餘經去除水份雜質、使成份較單一化之後,再經蒸煮處理,並後製加工,標準化成為粉料或粒料,容易配合其它標準飼料共同使用。」

他解釋,這種處理方式可有效防堵非洲豬瘟病毒進入飼料供應鏈的風險,但其製程設備與專業技術要求門檻都較高,若無技術與資源投入輔導轉型,一般地方豬農實無力負擔。

「以台灣的情況來說,參考日本模式將廚餘飼料化的設施做區域中心化,也就是集中處理地區性事業廚餘,再分送到鄰近地方養豬場使用,可大幅降低一般豬農使用廚餘飼料的門檻。」王建鎧也強調,另一方面,初期規劃、建置設備與營運管理的成本門檻較高,仍需中央與地方政府專案輔導與資源支持,同時落實稽查,以杜絕非洲豬瘟病毒及其它生物安全危害物污染。不過他表示這對地方政府有限的專業稽核人力與資源來說,也形成一定的挑戰。

日本EcoFeed系統的廚餘去化處理,僅選擇事業廚餘經去除水份雜質、使成份較單一化之後,再經蒸煮處理,並後製加工,標準化成為粉料或粒料,容易配合其它標準飼料共同使用。(圖片來源/freepik)

王建鎧建議政府應建立成熟運作的事業廚餘飼料化體系,「可穩定去化全台1/3的廚餘量,並與畜牧產業形成永續循環營運模式;結合其它廚餘去化模式,則有助於處理台灣廚餘問題。對於當下台灣面臨的畜牧生產、疫病管理及廚餘去化等多重壓力挑戰來說,是值得投入發展的方向。」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盧秀燕、韓國瑜氣勢此消彼長 賴卓對韓軟中帶硬 但綠營支持者未必買單
技術長卡蒂跳槽OpenAI 英特爾執行長陳立武親自接掌AI部門
玻纖布、記憶體、載板三頭馬車衝刺 南亞盤中亮燈漲停

你的反應是什麼?

喜歡 喜歡 0
不喜歡 不喜歡 0
喜愛 喜愛 0
有趣 有趣 0
憤怒 憤怒 0
悲傷 悲傷 0
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