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赢得稀土之战,西方无力竞争

中国稀土集团东方有色金属有限公司董事长夸耀中国在稀土行业的主导地位,并坚称美国、欧洲和日本削弱北京控制力的企图注定会失败。
他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我们的技术进步将增强中国制定稀土价格的能力,在可预见的未来,国际市场仍将依赖中国供应链。”
这番言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几十年来政府规划和战略收购积累下来的现实,使得中国成为最有能力控制从采矿到磁铁制造等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参与者。
随着全球对这些重要矿物的需求不断增长(从智能手机到电动汽车和战斗机),稀土元素冲突正在成为北京与西方之间经济和地缘政治竞争中最重大的前沿之一。
对中国的高度依赖
《金融时报》解释说,美国、欧洲和日本正在疯狂努力建立替代供应链,但现实表明,这些国家几乎完全依赖中国,中国占据了全球70%的采矿量、90%的分离和加工量以及93%的磁铁行业份额。
该报称,这些数字使得打破北京的控制变得极其困难,特别是因为北京一直将价格保持在足够低的水平,以阻止任何新竞争对手的进入。
该报援引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的话说,中国奉行“支配、依赖和经济勒索模式,迫使竞争对手破产”。该报还指出,北京利用出口限制作为对华盛顿的筹码,同时继续严格管理矿产流动,以防止任何外部囤积。
控制的根源与排他政策
中国的优势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当时采矿业蓬勃发展,得益于宽松的环境法规。当时,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有句名言:“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和北京三环新材料等国有企业也于 1995 年收购了通用汽车的磁铁部门 Magnequant 及其印第安纳州的工厂,随后又收购了法国 UGIMAG 稀土部门。
到2004年,美国生产线关闭,工人被解雇,设备被运往中国天津和宁波的工厂。
磁铁行业专家约翰·奥默罗德(John Ormerod)告诉英国《金融时报》,与中国竞争是不可能的。“客户会去中国获取报价,然后要求你提供相同的报价,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到 2010 年,最后两家美国磁铁公司倒闭,而日本则开始囤积金属并回收丰田普锐斯电池等产品。
低价与持续投资
尽管低价政策挤压了西方企业乃至部分中国私营企业的利润,但国有企业仍在继续投资和扩张。
《金融时报》解释说,这项政策赋予了北京庞大的规模和技术优势,尤其是在加工业务方面,而这些业务是被禁止出口的。
“他们减产不是为了抬高价格,而是利用其主导地位来维持将这些资源作为经济武器的能力,”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专家格雷斯琳·巴斯卡兰表示,“这不仅仅是稀土的问题;这种模式正在其他大宗商品上重演。”
奥默罗德强调:“达到中国的价格水平是不可能的。磁铁买家必须接受比所谓的中国价格更高的溢价。”
与此同时,科技材料研究公司(Technology Materials Research)的创始人加雷思·哈奇(Gareth Hatch)则对西方国家能否找到昂贵磁铁的替代需求表示怀疑。“大多数西方公司的座右铭一直是,无论价格如何,都要追求最低成本。如果有更便宜的替代品,他们为什么要购买高成本产品呢?”
未来的挑战
《金融时报》指出,七国集团(G7)今年6月宣布有意建立统一标准机制,而华盛顿方面则在7月更进一步,承诺向总部位于拉斯维加斯的MB Materials公司提供双倍的钕钎焊金属价格,并承诺购买未来一家磁铁工厂的全部产量。然而,面对市场现实,这些努力仍然有限。
该报总结道,中国不仅赢得了稀土竞赛,也为西方设下了一个“战略陷阱”。根本的困境不仅在于建设新的矿山或现代化的工厂,更在于应对中国基于国家支持、承受暂时损失以换取长期控制的经济模式。
因此,西方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要么继续依赖低成本的中国供应链,要么为成本高得多的国内外替代品提供资金,从而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负担。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这种脆弱的平衡使得与中国脱钩的成本高昂,甚至可能在短期内无法实现,从而使北京在全球经济的核心中占据战略优势。
你的反应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