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人怒了:奔赴前线参战?我还是“在沙发上保卫领土”吧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安东·尼尔曼,翻译/薛凯桓】
“各级指挥官都在撒谎。排长撒谎,连长撒谎,营长撒谎,旅长也撒谎。谎言五花八门,程度和危害程度也各不相同。”
乌克兰军官、民族主义者、前议员伊戈尔·卢岑科在10月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怒斥道。他说,俄军占领一个阵地后,当局通常会宣称“我们还在这个地方,请放心”,只有在所有夺回阵地的手段都用尽之后,当局才会报告阵地失守。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几小时内传遍社交媒体、新闻网站和街头巷尾,瞬间在乌克兰社会和舆论场中引爆了话题。对当局信任度的拷问彻底点燃了积压在民众心中已久的困惑与愤怒情绪,民众们只想知道,为什么当局总是在说“胜利在望”“情况仍在掌握之中”,但事实总是一个又一个的失败?
公平地说,不能怪民众们有这种看法和情绪。事实上,就连我自己还有我的亲人、朋友,也在一个又一个“虚伪的胜利”中,被动接受了与现实完全不相符的虚幻感,这种虚幻感又给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当局的这种做法确实让人感到很迷惑,如果俄罗斯拥有独立情报来源,美国也通过卫星影像和电子侦察掌握着准确数据,那么他们编织这套谎言究竟是为了欺骗谁呢?总统府、总司令西尔斯基、总参谋部及其控制的媒体发言人,为何要精心构造关于前线态势的虚假叙事?这究竟是为了蒙蔽国内民众,还是高层本身也在自我欺骗?讽刺的是,提出此类尖锐问题的议员玛丽娅娜·别祖格拉娅已被禁止参加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会议,由此可见,当局自己也知道自己说的是一戳就破的谎言。
乌克兰受伤士兵
三年前的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此后三年多,双方袭击不断,乌军和军事设施损失惨重,平民也在战争中失去了很多。战争深刻改变了乌克兰社会,也改变了乌克兰人的精神状况,虚幻感越是强烈,乌克兰人的精神状态就越发不健康,这就是我在最近所看到的、所思考的。
因此,我觉得我必须好好谈一谈乌克兰人的生存状态和所思所想,也必须揭示战争对小到个人、大到社会的重大影响。
现在的乌克兰人,有的身心俱疲、心理崩塌,有的孤高而疏离,有的充满无力感、负面情绪爆棚,有的变得麻木、情感异化。面对如此多的负面情绪,那还有没有正面情绪呢?说实话,不能说没有,但以笔者所见,基本已经绝迹。在这种负面情绪弥漫的社会,如果有人不对当局的谎言和事实的落差大发雷霆,那才是真正令人奇怪的事。
一个实际上局限于“个别地区”的战争,为什么会令全社会弥漫着这种“死气”?的确,大多数乌克兰人并没有直接被战争伤害到。你在现在的基辅,实际上难以看到战争的痕迹(除了停电和防空警报)。街上看不到士兵,就连巡逻队也消失了。偶尔会响起警报,防空系统运转良好,几乎击落了所有目标。这些声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就像雷雨或狂风一样微不足道,战争已经变成了遥远的背景音。
但还是要请读者们代入一下乌克兰人的视角:每次路过公园,你都会看到一些独腿或残肢的男人。他们坐在长椅上抽烟,旁边常常坐着女孩。很明显,他们是退伍老兵,是战争的奇怪见证,是某种早已成为幽灵的现实,是基辅每个人都想遗忘的现实。通常,这些男人会愉快地聊天说笑,缠着绷带的残肢就那样倚在长椅上。路人会惊讶地瞥他们一眼,然后移开视线。他们不明白这些残疾人为什么如此快乐,但只有他们自己明白在快乐什么:他们比战友幸运,终究是活了下来。
“说实话,我已经不再穿过这个公园了,免得碰到他们,感觉有点尴尬。”笔者的妈妈曾有一次这样对笔者说。很多人对前线士兵都有类似的感受。过去两年里,身处前线和后方的人们经历了如此巨大的差异,以至于他们很难分享彼此的经历。在东部战火纷飞的乌克兰和等待战争结束的乌克兰之间,一道裂痕已经出现,而且还在不断加深。
战争爆发的最初几个月,乌克兰犹遭雷击。那几个月,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既震惊又无比开放的状态。成千上万的人出于爱国情怀去投身志愿服务,许多乌克兰人倾尽所有,将车辆捐给前线,冒着生命危险,从战区帮忙撤离素不相识的人,自己也志愿奔赴前线……这往往会是很多人人生中一次最为意义非凡的经历,它既令人恐惧,又令人受益匪浅。
然而现在再重新审视这一切,我开始意识到,气氛已经彻底改变。最初几个月那种令人振奋的紧张感荡然无存。大多数乌克兰人都与战争保持着距离,我感觉我的朋友们仿佛生活在一种时间静止的状态中,人们似乎已经将战争从记忆中抹去。但现实是和平生活的叙事也未能恢复,乌克兰人似乎失去了方向,一切都凝固了。
我惊讶地发现,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前线的真实情况,很多人只是关注新闻报道。当局的新闻报道往往千篇一律:乌克兰武装部队取得了胜利,平民出现大量伤亡。至于前线实际情况的详细报道,则寥寥无几。
如果要了解这些,只能从西方媒体的报道中寻找了。他们大多会报道前线的真实情况,并直言乌军遭受的损失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TikTok上充斥着士兵在战壕里拍摄的令人胆战心惊的视频,这些视频告诉民众,那里一片混乱,最好远离。仗打到现在,士兵们都感到疲惫不堪,绝望至极。他们之前还抱有希望,认为情况很快就会好转,但现在他们意识到,这已成定局。
乌克兰前线战壕景象
一边是电视上充斥着胜利的报道,一边是士兵们传递回来的现场信息,乌克兰人并不是傻子,人们心中都怀有恐惧,但这种恐惧却无人愿意、也无人敢于公开讨论,只在私下里谈论着如何逃避动员和出国。
“他们真的打击了所有人的士气,”我的朋友列沙(化名)说。“私下里说的话现在都传开了:前线形势严峻,逃避兵役的人很多,几乎没人愿意上战场。他们还在到处动员,但政府各部门都想撇清责任。西尔斯基说,‘不是我们的错’,泽连斯基说‘是军队的错’,而最高拉达则说,‘为什么要追究我们的责任?让总统来决定吧。’总之,危机显而易见,但没人知道该怎么办。”
战争初期,大批志愿者奔赴战场,人人都伸出援手,前线与后方融为一体。如今,两者已截然不同,几乎成了两个孤立的世界。平民百姓鲜少见到活生生的士兵,取而代之的是广告牌上那些装备精良、招揽突击队员的巨型士兵。但是将乌克兰士兵塑造成所向披靡的英雄,这种宣传攻势已经完全失效,普通民众现在的想法是:“你们是军人,哦,所以呢?那你就去战斗吧。”
这些士兵其实也是可怜人,出于了解他们的欲望,笔者用一杯伏特加和他们中的一些人聊了聊。
你的反应是什么?
喜欢
0
不喜欢
0
喜爱
0
有趣
0
愤怒
0
悲伤
0
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