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国海上军事控制的新武器

“上策不在百战百胜,而在不战而屈人之兵”
- 哲学家、军事理论家孙子——摘自《孙子兵法》
6月20日星期五,一艘中国海警船在南海有争议的黄岩岛附近与一艘菲律宾政府船只相遇。
据中方介绍,中方通过无线电向菲律宾船只发出明确警告,要求其立即离开该海域,但菲律宾船只无视警告,导致中方船只使用船上的水炮发射高压水流,将对方船只推开。
这一幕只是一系列不断升级的对抗中的最新一起,中国船只与其在南海存在控制权争议的国家船只相遇时维护其主权,并用水炮迫使这些国家撤退。
在该事件发生几周前,桑迪岛(也是北京和马尼拉之间的争议岛屿)附近也发生了类似事件,当时一艘中国海警船向一艘菲律宾研究船发射了水炮,加剧了两国之间的外交紧张局势。
世界各地的海岸警卫队经常依靠包括高压水炮在内的“非致命武力”来震慑海盗、毒品走私者、军火商和人口贩子等跨国犯罪组织,从而协助拦截、登临和检查可疑船只。
但中国正在将这种非致命武器的使用范围扩大到其通常用途之外。海事安全分析师凯文·埃兹指出,除中国外,没有任何海警部队使用水炮攻击其他国家的政府船只。中国海警正在向敌对船只发射高压水炮,尤其是在南海争议海域针对菲律宾和越南的船只。
为此,中国建立了专门的法律框架来为此类行动提供正当性依据。2021年1月,北京通过了《海岸警卫队法》,授权其对在争议水域航行的、被认为“侵犯中国主权”的船只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包括使用武器。近年来,水炮已成为中国灰色战争的首选战术,尤其是在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以提高其精准度之后。
灰色战争被定义为介于全面战争与和平之间的一种冲突,涉及间谍活动、破坏活动、扰乱供应链和拒绝进入等非军事行动。
北京越来越认为水炮等工具对于加强对南海争议海域的控制至关重要,同时可以降低发生武装冲突的可能性。
据知情研究人员称,南海使用水炮的频率和强度预计将会增加。他们认为,强大的水炮——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的精确支持下——是提供“可衡量的力量”并同时“威慑”对手而不造成人员伤亡的最合适工具,从而降低发生重大冲突或全面战争的风险。
人工智能水炮
从技术上讲,水炮并非致命武器。它是一种固定或可操纵的装置,连接到舰船的主火力线上,用于发射高压水流。水炮的典型流量约为每秒20升,常用于恐吓、分散和迷惑敌舰。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高冲击压力可能会损坏室外设备或对直接暴露在水流中的个人造成严重伤害。
除了水炮传统的机械性能外,中国最新一代水炮还基于人工智能,拥有精确的控制和瞄准能力。这些创新赋予北京显著的技术优势,使其反应速度比竞争对手更快、更有效。
2024年4月,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宣布研制出“全球首款人工智能智能水炮”。该研究所是中国海军军舰电力推进设备的主要供应商,并运营着一批开发先进船舶技术的领先实验室。
该智能系统旨在提高这些非致命性交战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它配备了光电摄像头和运动传感器,能够在波涛汹涌的海浪中自动跟踪和瞄准舰船。它还能够将水管对准目标,并根据敌舰的运动实时调整水流的力度和方向。
该水炮发射的高压水柱射程超过100米,产生的压力(压力是指作用于表面的垂直力)超过1.2兆帕。这大致相当于一个人被一个相当于9吨重(相当于一头巨大的非洲象)的物体踩踏。这意味着该水炮至少能够阻挡或推开其路径上的任何物体或人员。
中国试验表明,即使在强风和4米高的海浪等恶劣条件下,该水炮也能以小于两米的误差命中目标。中国研究团队表示,这一结果比传统水炮的命中率提高了33%至54%。
通过提高准确性,特别是在传统水炮效力有限的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该智能系统旨在使中国舰艇无需使用子弹就能准确击中目标。
因此,中国海警学院研究小组编写的一份报告得出结论,部署这些智能炮巩固了中国在争议地区的存在,因为它们是赋予中国海军战场优势和“不战而屈人之兵”能力的关键工具,这与历史军事将领和哲学家孙子的战略相一致,孙子的目标是不发动全面战争就取得胜利。
对抗升级
由于冲突各方“寸土必争,拒不放弃”,前述中国报告警告称,在小规模冲突中动用致命常规武器可能升级为大规模武装冲突,这是中国及其他南海邻国不愿看到的局面。
报告指出,“非致命武器并不直接导致人员死亡、装备毁坏或环境破坏,而是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使对方人员或装备失去战斗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将使中国能够实现其海洋控制目标,特别是在南海。
自2012年中国控制距离菲律宾120海里的黄岩岛(该岛渔业资源丰富)以来,该地区的紧张局势持续升级。到2014年,北京通过有效地将菲律宾渔民驱逐出该地区,巩固了其控制权。
2014年1月27日,一艘中国海警船向一群在黄岩岛避难的菲律宾渔民的小船喷射高压水流,并将其驱逐。据路透社当时报道,此事引发马尼拉正式抗议,并警告称,此类骚扰“加剧了该地区的紧张局势,并威胁到和平与稳定”。
中国外交部则断然驳斥了这一指控,称中国船只是在“中国管辖”海域执行国家法律。黄岩岛事件是中国在这场冲突中首次大规模使用非致命武力,明确表明中国决心一劳永逸地维护其对该海域的主权。
2021年11月16日,在一段相对平静的时期后,中国再次对菲律宾启用了水炮战术。三艘中国海警船拦截了两艘为仁爱礁菲律宾海军部队运送食物和水的菲律宾民船,并向其发射高压水流,迫使其撤退。虽然无人受伤,但这起事件标志着北京方面阻断菲律宾军事基地补给的努力显著升级。
随后,对抗升级。2023年8月,一艘中国海警船向一艘驶向仁爱礁的菲律宾补给船发射了水炮。水流冲破了木质船体,并击沉了其导航设备,迫使其撤退。菲律宾政府称该事件非法且危险,而美国则迅速谴责北京的“危险行动”,并重申其支持马尼拉的承诺。
随着2023年接近尾声,中菲海上对峙已达到多年未见的水平。10月22日,最严重的事件发生在仁爱礁附近,双方船只迎面相撞。据美联社报道,菲律宾海岸警卫队的视频显示,一艘中国船只挡住了一艘体型小得多的菲律宾补给船的去路,并扯断了该船的部分稳定杆和船体。
2024年3月,在同一地区,中国海警船使用水炮撞击一艘驶往“马德雷山脉”号的菲律宾补给船,造成一些菲律宾船员受伤,船只严重受损。
这些以及其他事实表明,水炮已成为中国在此类对抗中惯用的战术,而且北京方面使用水炮的胆量惊人。原因之一是,根据国际法,此类攻击不被视为“武装攻击”,这降低了北京方面此类行动的外交成本,并减少了媒体的关注。
更重要的是,这些袭击的级别太低,不足以触发防御条约,特别是《美菲共同防御条约》(MDT)及其补充的《加强防御合作协议》(EDCA)。
灰色战争策略
分析师凯文·埃德斯在专门监测海上冲突的网站“海之光”的报告中指出,中国使用水炮属于“灰色地带战术”,这是一种维护海上主权的有效手段,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政治和外交成本。
这也使其对手在回应时陷入两难境地。报告称,北京依靠海岸警卫队船只和“海上民兵”(即非正规船只)而非军舰,继续施加其要求,同时保持一定的否认余地,避免被视为直接的军事侵略者。
中国正在大力投资此类能力。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一份2024年报告指出,“中国海警仍然是南海争议水域的主导国家行为体”,并指出,该部队在中国和平控制这些地区的努力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报告称,这些船只通常由充当“海上民兵”的民间渔船队陪同,构成了黄岩岛和南沙群岛等地区的第一道防线。
为此,北京加强了海警的行动能力,引进了排水量在1万至1.2万吨之间的新型大型舰艇(这对于海警来说,是全球前所未有的巨大数字),以补充其现有的中小型巡逻舰艇舰队。2016年,中国下水了排水量达1.2万吨的CCG-3901型巡逻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警舰艇,超过了美国海军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
这些中国舰艇配备重型水炮和加固船体,使其在战场上占据明显优势。面对巨型舰艇,菲律宾或越南的小型舰艇别无选择,只能撤退,否则就有沉没的危险。据报道,中国拥有150多艘大型海警舰艇,其中许多舰艇排水量超过1000吨,确保对争议岛礁和水域的广泛控制。
目前,中国似乎决心动用其武器库中的所有工具(除非诉诸致命武力)来巩固其在南海的影响力。新近配备人工智能的强力水炮在这一武器库中占据着关键地位。该战略基于恐吓原则,将抵抗成本提高到敌方无需正面交锋便会屈服的程度,体现了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名言。
本文仅表达作者个人观点,并不反映半岛电视台编辑立场。
你的反应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