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哲学:介于思想与机器之间的意识

10月 27, 2025 - 00:01
 0  0
人工智能哲学:介于思想与机器之间的意识

易卜拉欣·克拉什(Ibrahim Krash)博士的著作《人工智能哲学:从理论到认识论实践》(Philosophy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rom Theorizing to Epistemological Practice)不仅是技术哲学图书馆的一项补充,更是一份对连接思想、理性和机器的知识路径的深刻批判性解读。

正如作者所见,人工智能并非一个独立于哲学的科学项目,而是对意识问题最大胆形式的延续:思维可以被复制吗?机器的思考方式能否超越模拟?

该书最近由阿拉伯研究与政策研究中心出版,共257页,包含执行摘要、引言、四章和一份分析性结论。但这部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其结构编排,而在于其采用的方法论。

克拉什从一个假设出发:人工智能是一种新的“逻各斯”(Logos)——一种不同的理性话语——试图通过技术重新定义知识本身,并检验人类思维与认知的概念边界。

从神话梦想到的科学项目

作者从比数字革命早得多的历史中追溯人工智能的思想根源。从中世纪开始,人类就试图将思想转化为符号机器,如雷蒙德·卢尔(Ramon Llull)的辩证机器,或布莱兹·帕斯卡(Blaise Pascal)的计算器,直到笛卡尔否认机器拥有语言和意识的可能性。

在这两种立场之间,神话与思维首次形成了区别。梦想制造一个与自身相似的生物的人类,从未停止过试图以数学和逻辑公式将这一梦想符号化。

克拉什认为,这些早期的尝试代表了思想的机械哲学起源,它们为后来20世纪计算科学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随着图灵机的出现,“模拟智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学项目,旨在将人类思维的特质转移到算法结构中。但作者提醒我们,人类思维与人造智能之间的距离仍然存在,因为问题的核心是理解而非表现。

克拉什用大量篇幅分析了他所称的智能的认识论问题:当我们描述一个实体“智能”时,我们的意思是什么?缺乏意识的智能能否被视为理解?

正如作者所见,答案的种类与研究该现象的领域一样多:程序员将其与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起来,神经科学家将其视为大脑的生物学习俗,而哲学家则质疑理解本身的本质。

因此,人工智能形成了一个认识上碎片化的领域,而非一个同质的科学。作者认为这种碎片化是丰富的源泉,而非弱点,因为它允许哲学重新获得其批判地位,审视“表征”、“意义”和“意图”所赖以建立的基础。

在表征与功能之间:概念的冲突

本书详细讨论了构成人工智能理论背景的哲学传统:一方面是表征主义传统,认为思想是一种可以被表征、分解,从而在编程上重建的符号结构。

另一方面是功能主义倾向,它将心智过程的性质与其有机物质(大脑)分离开来。根据这种观点,思维是一系列功能,只要通过编程模仿和对应人类行为,机器就能执行这些功能。

然而,克拉什对这两种流派采取了批判而非解释的态度。他指出,两者都忽视了意识的情感维度,将思想转化为符号或可编码的功能意味着失去了构成意义的人类体验的本质部分。

因此,作者的中心论点得以明确:理解不是一个计算过程,而是主体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活生生的关系。任何在没有感官语境中体现的模仿智能的项目,无论数学模型的精确度多高,都将是不完整的。

哲学批判与机器的局限

在本书的批判部分,克拉什提出了两位对人工智能的哲学讨论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家——休伯特·德雷福斯(Hubert Dreyfus)和约翰·塞尔(John Searle)——的论点。

这两位哲学家认为,人类智能建立在“世界中的存在”之上,即建立在无法编码的身体和情境经验之上,因此机器无论看似多么擅长处理符号,也无法理解其含义。

克拉什将这两种立场视为不可忽视的认识论界限。他们并非否认技术进步的可能性,而是界定了理解“机器思想”的视野,即它是一种能力的模拟,而非本质上的相同。

在对他们的解读中,作者平衡了对人工智能局限性的承认和对其认识论价值的坚持,因为模仿思维的尝试本身揭示了我们尚不了解的思维本质。

从逻各斯到理性的重建

本书最独特的方面之一是它将逻各斯视为指导人工智能项目的思想结构。在克拉什看来,逻各斯不仅仅是语言逻辑或符号系统,而是一种正在计算时代重新定义知识意义的新的理性精神。

作者认为,当代人在寻求将思维转化为代码的过程中,正在重新提出早期哲学家关于思维和知识边界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工智能并非与哲学史的断裂,而是从神话开始到编程结束的一条漫长路径的延伸。

制造一个有感知实体的古老梦想已经演变成一种数学尝试,旨在构建一种替代神话的话语,但神话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而是渗透到科学话语本身,因此“制造一个与人类相似者”的渴望仍然是技术进步背后的驱动力。

哲学与机器:同一而非交叉

最后,克拉什提出了一个既精确又大胆的论点:哲学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并非外部关系,而是在意识问题本身的同一。

人工智能不是从哲学中借用工具来思考,它本身就是一种以数字手段进行的哲学实践。这是一个将思维的形象从外部反映给我们的领域,迫使我们质疑我们在自我认知中曾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一切。

在这个意义上,作者将人工智能视为“认知之镜”,而非思考技术,它反映了人类思想的局限,并为哲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实践领域,在这个领域中,符号、意义、机器和主体相互交叉。

本书平衡了概念的精确性与抽象的解释性语言(Biz4Intellia)

本书的价值和定位

这部作品是对阿拉伯哲学图书馆在人工智能哲学领域的重要补充。它不仅将西方的讨论引入阿拉伯读者,还以一种植根于批判性思维传统的认识论视角对其进行了重新构建。

克拉什的风格展现了概念精确性与抽象解释性语言之间的平衡。他以一种不放弃分析严谨性的哲学自觉进行写作,并为读者提供了理解技术革命所提出的重大问题的工具。

正如作者所见,人工智能不仅仅是程序或算法,而是一个本体论项目,它将我们带回到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当我们创造一个不同于我们的思维时,我们是谁?当我们的思想可以被编程时,人类还剩下什么?

因此,这本书呼吁我们继续思考我们称之为“思维”的未知领域,它没有提供最终的构想,也没有给出完整的答案,而是在超越对技术的迷恋的同时,开启了一个批判性意识的哲学视野,使人工智能成为哲学自我更新的契机。

来源: 半岛电视台

你的反应是什么?

喜欢 喜欢 0
不喜欢 不喜欢 0
喜爱 喜爱 0
有趣 有趣 0
愤怒 愤怒 0
悲伤 悲伤 0
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