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三阅兵中,外国元首和政府代表们看到了什么?

【文/兔主席】
最近和朋友聊天,常有人问到阅兵的“意义”——为什么要搞这么大规模的阅兵,其目的和意义是什么。那么,提出问题的人们难道真的不知道阅兵的意义么?当然不是——观看完这次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后,所有人都应该知道:背后的意义不言而喻。我想,提问者们更多的是想准确、全面地把握阅兵所要传递的信息。
所以也不妨再总结一下。其实主要还是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为什么要搞的问题,第二个是搞成什么样的问题,第三个是针对这一次阅兵,有没有值得关注的情况。
一、为什么要搞的问题
1. 阅兵已经形成传统,原则上“逢十”周年,集中在5、7、9三个年份。
1) 这些年,针对阅兵,实际上已经建立了体系化的传统,可以说接下来我们看到的阅兵都是传统的延续,不再是“新”事物。而众所周知,延续传统本身很重要,延续传统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仪式,更是制度和价值的表达;
2) 针对以下三个主题,都会进行大规模阅兵,一个是国庆(9),一个是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一个是建军(7)。过去几年搞的阅兵: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2017年建军90周年阅兵(在内蒙古朱日和进行,非在天安门广场进行)、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阅兵原则上是“逢十”周年进行,但也不严格局限,根据条件需要可以增加。但十周年肯定是要搞的。最后,我们会看到,5、7、9三个年份会连续出现阅兵,两年就有一次;
3) 上一次阅兵是2019年国庆阅兵,中间隔了一个疫情,可能稍微有点“久远”了,有的朋友有点“淡忘”了。这也间接说明阅兵过个两年就得搞一搞,刷新一下记忆、此外还有国际地缘政治的因素,会给人一些额外的想象。但首先,阅兵是一个传统,我们正在进入一个阅兵“周期”,2025年抗战80周年、2027年建军100周年、2029年建国80周年,所以从现在到未来几年,人们会看到更多的阅兵;
4) 就抗战暨反法西斯胜利阅兵(“九三阅兵”)而言,因为反法西斯是一项多国努力,涉及到国际和平秩序的维护,是一个国际事业,因此还有一个传统就是邀请外国元首和政府代表参加。(由于有外方参加,结合各种环境和条件,这当然也会影响到阅兵呈现的内容)。
2.为什么要纪念抗战胜利: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在二战中付出了巨大民族牺牲(伤亡军民超过3500万),最终赢得了胜利,并宣告法西斯力量在世界范围内被消灭。纪念抗战胜利是为了铭记历史、捍卫真相、缅怀先烈、弘扬史观,是爱国主义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只有通过上升到国家级别的庄严纪念,才能彰显价值观、唤起人们的重视,唤醒和增强国民集体记忆,增进国家认同、凝聚民族意志。今年中小学生《开学第一课》就贯彻了抗战胜利暨反法西斯主题。忘掉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
3.为什么要以阅兵这个具体形式: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首先是一场战争。中国之所以被外强侵略,就是因为当时国力弱。最终,中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也结束了百年屈辱,并懂得了一个真谛: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不再受到欺凌,就必须自强——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自强、文化上的自强,更是军事上的自强。所以,以军事/国防的形式对这个历史事件进行纪念是最合适的,既是对英雄先烈的致敬,也是对军人群体的讴歌,更是实力的展现,而阅兵就是最为直接的载体、军民通过观看阅兵,可以增进国家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国防观念,激发奋斗热情;而对于那些威胁和平的力量而言,光说没有用——只有展现军事实力和决心,才是对他们最有力的震慑。
4.宣传方面的意义:天安门广场阅兵式基调正面、奋进、高昂,是能力、意志、决心、价值观的彰显,整个流程下来,可以说是当今人类世界非常罕有的正能量的集中迸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可以给观者提供巨大的“情绪价值”。为什么说罕有?因为在现在大多数其他国家阅兵式里已经不太可能呈现这样的力量,而外国观众也喜欢看中国的阅兵式:在外网(如油管)上,中国阅兵视频经常被推送,观众喜欢看,觉得这才代表了军人的应有的风貌。
外国军队不搞,是因为大多数国家就算想搞,也不可能搞出来,因为自上而下没有这样的传统和规程(包括队列动作),自下而上军人也没有这样的纪律和服从。同时,这样的阅兵,必须在一定的场地里,达到一定的规模和体量,才能呈现出力量,才会有震撼作用,才能“触及灵魂”。所以,各国私底下里当然都乐见这样的阅兵式,但他们都不可能复制中国的阅兵式。特朗普在美国也搞了阅兵式,但他只能解决“有和没有”的问题,不能决定阅兵的形态。结果,美国的阅兵给人感觉拉胯松弛,缺乏力量。这样的阅兵式,当然很难给社会传递正能量(“情绪价值”)。基于以上,我们看看阅兵式的宣传价值:
战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仪仗方队 视觉中国
1) 对中国军队本身:阅兵式首先有军事上的意义,向中国军人致敬,树立中国军队的形象。当下,正处于百年不遇之大变局,各种形势纷繁复杂,人们对中国军队十分关注,阅兵式当然也就变得更加重要。通过国家级的大规模阅兵式,通过展现军事建设成就、呈现军人风貌,帮助增强军人的集体荣誉感、使命感、职业认同感、促进军队建设、激励个人进步。在不考虑社会面的情况下,哪怕只针对军队本身,阅兵式也很重要,是军队建设的组成部分。这实际上也是检阅部队的初衷;
2) 对中国民众:阅兵是展示国威、军威的最佳方式,通过展示强大的国防实力和先进的武器装备(如阅兵中亮相的新型战机、导弹、舰艇等),可以让国民直观感受到国家的强大,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促进社会凝聚力。同时,国防实力背后是庞大的产业基础和科技实力。展现新型军事装备也是对国家发展成就的一种宣传。前面说了,阅兵是当今世界罕见的正能量迸发,在宣传方面,中国其实有个可以帮助凝聚共识、提供正向情绪价值的法宝,一个是阅兵,一个是春晚。千万不要小看这些中国人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仪式——如果你处在一个政治、经济、社会全面撕裂甚至瓦解的社会里,才能更加深刻地看到这些机制和“平台”的作用。2019年,正值香港黑暴的高峰期,当时的国庆阅兵也起到了这样提振人心的巨大作用(参考作者当时文章《人民的历史选择》);
3) 对于外国(包括民众和政府):阅兵是中国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对全球的呈现,对于那些敌视中国的力量来说,中国的阅兵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威慑(而这也是阅兵本身的目的之一);对于那些对中国友好的力量来说,中国的阅兵给他们提供的是信心和力量。但无论对中国是否友好,所有人都能看到中国的军人风采、军事能力以及背后的产业和科技实力。针对这一条,我们在后面再补充。
二、要搞成什么样的问题
1.第一是不变的方面:
1) 阅兵式有自己的传统。像迎宾、奏唱歌曲、鸣礼炮、升国旗、主席讲话、检阅部队、分列式等,都属于标准流程。按照这个流程进行,仪式感已经可以拉满;
2) 抗战胜利阅兵(“九三阅兵”)。“九三阅兵”和国庆阅兵是有差异化的,其一是主题上的,国庆阅兵主题更加综合,意在展示综合成就,除了军事外,还有经济发展、文化、科技、民族团结等主题,相比之下,“九三阅兵”的军事/国防色彩更浓;其二是受众上的,“九三阅兵”更加国际化,按惯例邀请大量的外国元首和政府代表参加,投射全球,有更强的对外属性和国际属性。基于这里衍生的种种考虑,很自然地,“九三阅兵”是集中展现最新军事成果的最佳平台。(其实十年前(2015年)的“九三阅兵”就主打一个“新”字,当时有500多件40多种型号的武器装备,80%以上首次在阅兵中亮相。)
2.第二是“变”的方面,即有哪些东西和原来不同。可以合理推断,可能有几个原则。
1) 集中性、系统性、全面性:阅兵是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最新成果的集中呈现,覆盖各个领域,并按实战化作战模块进行了编组,涵盖了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防空反导群、信息作战群、无人作战群、后装保障群和战略打击群等;
海上无人作战方队接受检阅
2) 落地性:据阅兵前的新闻发布会指出,这次阅兵的所有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也即已经实际投入使用。上一次阅兵是在2019年国庆,距今时隔六年,而这一次阅兵成了新一代武器装备集中亮相,新型装备占比如此之高,反映的是我军装备和能力的发展和迭代的速度之快;
3) 与时俱进与引领性:阅兵式是展现军事能力的难得舞台,而俄乌战争以来,战场格局变化极其之大,整个战争的形态、军事组织方式、底层技术能力都在发生带有颠覆性变化。这个时候进行装备检阅,一个可能的原则是,在不泄露军事机密的前提下,展现能够呼应、顺应乃至引领新形态军事和国防格局的装备和能力;
因此,九三阅兵式有“变”的部分,也有“不变”的部分,但都有可以遵循的原则和逻辑。
你的反应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