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的政策让克什米尔的自由倡导者宣扬忍耐

六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五,在斯利那加老城,贾米亚清真寺依然屹立不倒,富丽堂皇,气势恢宏,其14世纪的木柱见证了几个世纪的布道和斗争。
寺内,约有4000名信徒静静地坐着。
克什米尔穆斯林的精神领袖米尔瓦伊兹·奥马尔·法鲁克起身讲话时,举止优雅却又谨慎。他身着标志性的金边白色长袍,头戴棕色卡拉库里帽,在布道中默默祈祷。
他说:“值此伊斯兰新年之际,我向全体穆斯林致以问候。愿真主赐予我们和平、团结与力量,保佑受压迫的人们,并在这些充满挑战的时期,以智慧和正义指引我们的领导人。”
他的语气与几年前大相径庭,当时这位现年 52 岁的米尔瓦伊兹(克什米尔首席穆斯林领袖)还是一位热情洋溢的演说家,充满信念,他的演讲融合了宗教信息和政治观点,极具感染力。
近三十年来,克什米尔最高穆斯林领袖也是该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声音之一,主张通过和平对话实现克什米尔脱离印度独立,而当时克什米尔山谷正处于暴力的漩涡之中。20世纪80年代爆发的武装分裂主义斗争导致印度在克什米尔部署了大规模安全部队,据印度政府估计,自那时起,已有超过4万人丧生。
法鲁克的演讲经常援引克什米尔的独立权利。例如,七年前的2018年6月2日,清真寺挤满了三万多名信徒。法鲁克满怀激情地登上了讲坛。
“这座讲坛永远不会沉默,”他宣称,“贾米亚讲坛将继续讲述真理,站在正义的一边……克什米尔是我们的国家,只有我们才能决定它的命运。”
人群爆发出欢呼声。清真寺内响起“Azaadi(自由)!”的口号。
但克什米尔自此发生了变化:2019年,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领导的政府单方面撤销了当时印度宪法保障的克什米尔半自治地位,随后采取了安全镇压和行政限制措施。数千人被捕,其中包括被软禁的法鲁克。四年后,他才于2023年获释。
这个星期五,法鲁克似乎也变了。他曾经的挑衅言辞已不复存在。他的布道中没有明显的政治暗示,只有经文、对耐心的呼吁以及社区保持冷静的呼吁。
人群聆听着,充满敬意,但与前几年不同,他们无动于衷。
在克什米尔之外,一个问题开始浮现。很少有人大声说出,但人们的讨论却真实存在:这位大祭司是在适应变化了的克什米尔的生存,还是正在逐渐变得无关紧要?
米尔瓦伊兹是谁?
在克什米尔复杂的政治和宗教格局中,很少有人能像米尔瓦伊兹·奥马尔·法鲁克那样,既充满敬畏,又坚韧不拔。1990年,他的父亲——前任米尔瓦伊兹——据称被巴基斯坦支持的武装团体叛军暗杀,17岁的法鲁克由此踏入公众视野。他不仅继承了讲坛,还继承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作为克什米尔的米尔瓦伊兹,他的官方职责根植于宗教学术。但在克什米尔,讲坛远非仅仅局限于神学。
法鲁克迅速展现出独特的声音——他语调轻柔,学识渊博,且深思熟虑。与许多同时代人被20世纪90年代日益壮大的武装起义所吸引不同,法鲁克选择了非暴力和谈判的道路。随着克什米尔山谷陷入更深的军事冲突,他成为了“全党自由会议”(APHC)的领导人物,该联盟致力于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克什米尔争端。
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声称对克什米尔拥有完全主权,但两国都控制着部分地区。与此同时,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自1947年印巴分治时该地区加入印度以来,支持独立的情绪一直在酝酿。
法鲁克将自己定位为温和派,在街头情绪和外交可能性之间游走。“米尔瓦伊兹·奥马尔一直将自己定位为温和的政治家,他信奉对话机制,并且政治立场灵活,”作家、记者兼政治分析家高哈尔·吉拉尼说道,“这位首席祭司表现出与所有利益相关方对话的意愿,包括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民族国家,以及克什米尔内外的各种民间社会联盟。”
在大多数分离主义领导人拒绝与印度政府谈判,认为这是背叛之举之际,法鲁克却打破了僵局。2004年,他率领自由派代表团在德里会见了印度总理阿塔尔·比哈里·瓦杰帕伊,称这是“向前迈出的一步,有望打开理解之门”。后来,他与瓦杰帕伊的继任者曼莫汉·辛格举行了几轮会谈,讨论了撤军、平民区非军事化以及克什米尔自治等问题。
“我们并不反对印度,”他在一次这样的会晤后说道,“我们支持克什米尔人民。对话才是摆脱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悲剧的唯一出路。”
吉拉尼解释说,这种方法虽然独特,但也存在政治风险:克什米尔不同意识形态群体对法鲁克抱有“钦佩、谨慎和怀疑”的态度。
当时,法鲁克向印度政府示好显得大胆,这让他失去了强硬派分离主义者的支持,但也让他成为少数愿意在不放弃自决诉求的情况下进行谈判的人物。许多人认为,他的政治冒险是为了赋予克什米尔的斗争人性,推动和平解决,同时又保留其在政治讲坛上的道德权威。
米尔瓦伊兹之所以能扮演这一角色,核心在于他的影响力——这种地位是克什米尔其他支持独立的领导人所无法比拟的。而这种影响力的核心就在于斯利那加的贾米亚清真寺。
2019年之前,克什米尔仍享有特殊地位,清真寺里每周五的活动都热闹非凡。法鲁克的布道充满了伊斯兰洞见和政治渴望,感动了众多信众。
2019年8月,印度取消了克什米尔的特殊地位,米尔瓦伊兹与数千名其他穆斯林一起被捕。此后,这座拥有600年历史的清真寺也曾因安全命令而偶尔关闭。布道被寂静所取代。
2023年的回归
2023年9月,斯利那加一个阴沉的早晨,贾米亚清真寺弥漫着沉重的气氛,弥漫着忧虑与压抑的希望交织在一起。米尔瓦伊兹·奥马尔·法鲁克回到讲台上,语气变得温和起来。他曾经坚定自信的肩膀,如今却略显佝偻。他目光,曾经锐利而探寻,如今却变得迟疑、柔和,更加内省。热情已消散。
每条小巷都戒备森严;信徒们排起了长队,许多人在看到米尔瓦伊兹向前迈进时默默地哭泣。
他说道,“现在是需要耐心的时候了,”语气中不时停顿,语气从容。要求克什米尔人举行全民公投来决定自身未来,以及抵制他曾经称之为“印度占领”的呼声,如今都已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请求对话的请求有所缓和,不是国家之间对话,而是与克什米尔人对话。
他曾怒吼道:“没人能让我们闭嘴。”2023年9月,那天他回到清真寺时说:“也许没人愿意听我们说话。”
两年过去了,上个月,印度对帕哈尔加姆袭击事件采取报复行动,印巴紧张局势达到顶峰。他发表讲话,悼念战争中最年轻的受害者——扎因和乌尔瓦。这对双胞胎在巴基斯坦的炮击中丧生。米尔瓦伊兹说,他们“微笑的形象将永远萦绕在我们心头”。
“克什米尔就像一道流血的伤口,”他说,“一个随时可能爆发的导火索。”他的听众们曾经会爆发出阵阵欢呼声,但现在却默默地聆听着。
今年1月,法鲁克前往新德里参加议会小组会议,讨论修改印度及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穆斯林宗教基金(waqf)管理法的事宜。这是他自2019年以来首次与印度政府正式接触,引发外界猜测米尔瓦伊兹与印度政府之间可能重启沟通,但目前这一猜测尚未得到证实。
在与国民大会党议员的单独会谈中,该党是克什米尔主流政党,信奉印度宪法,并在去年的邦立法机构选举中获胜,这进一步引发了有关米尔瓦伊兹可能正在寻求与新德里达成政治妥协的传言。
半岛电视台联系了米尔瓦伊兹,希望对其进行采访,但尚未收到任何回复。
分析人士认为,法鲁克近期的公开活动——包括在德里出席跨宗教和全国性活动——反映的是谨慎的调整,而非明显的意识形态转变。如今,“米尔瓦伊兹”似乎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政治格局中,象征意义和战略网络——尤其是在莫迪领导的印度教多数派印度人民党统治下,印度穆斯林自身也面临诸多限制的情况下——或许是唯一仍然有效的政治形式。
“与其说这是意识形态的转变,不如说是对空间缩小的回应,”资深记者兼政治分析家阿努拉达·巴辛(Anuradha Bhasin)表示,“他一直是一个象征性人物,横跨宗教和政治。在这种紧张的政治气氛下,不仅是分离主义者,就连主流政治参与者也几乎没有表达的空间。”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在那个狭窄的空间里生存。过去六年里,他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软禁状态,而‘自由民’组织已经完全消失了——所以他被孤立了。”
然而,有关米尔瓦伊兹和他谨慎布道的疑问仍在克什米尔年轻人中引起分歧。
沉默还是策略?
从大学校园到斯利那加市中心的咖啡馆,与克什米尔的年轻人交谈,可以发现一些人对米尔瓦伊兹暗自感到失望。新闻系学生阿奇布·纳齐尔(Aqib Nazir)在谈到这位曾被视为克什米尔最杰出政坛声音之一的人物时说道,“他现在更像是个传教士,而不是领袖。”
他的温和态度曾被视为一种优势,但现在克什米尔人越来越多地将他解读为无能为力,即默许屈服。
但对其他人来说,米尔瓦伊兹仍然具有象征意义。他们将他较为克制的布道解读为成熟和务实的标志——一种有意识地维护清真寺作为精神传承和社区集会重要场所地位的努力。
在公共生活受到严密监控、异议表达经常受到审查的背景下,一些人认为,这种做法有助于维护宗教生活的空间,而不会引起过度关注或面临进一步限制的风险。
斯利那加居民阿西夫说道,“他是我们最后的道德声音,”他已经收听米尔瓦伊兹布道十多年了。
“他的克制并非软弱,而是生存之道。”
你的反应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