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十五五规划:发挥科技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人民日报关于二十届四中全会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的报道中提到,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科技创新正成为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供给能力和激发潜在增长率的关键助力。
《十五五规划建议》发布之际,观察者网特邀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创新发展政策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眭纪刚研究员,围绕科技、制造业等相关内容展开一场对话,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创新发展理论与政策、科技政策,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
整场对话聚焦规划核心要义,从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传统产业优化与新兴产业培育、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等多个维度,深入解读了新规划之后的深层逻辑,也剖析了科技自立自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为理解“十五五”时期创新发展与产业变革的实践路径提供思考与参考。
以下为对话全文:
观察者网:您认为《十五五规划建议》在“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方面所体现出的整体目标是什么?其中提到“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您怎么看科技和产业之间的辩证关系?
眭纪刚:科技是产业发展的先导,纵观全球科技史和经济史,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正是抓住了历史上的几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机遇,大力发展纺织、铁路、化工、电气、汽车、半导体等产业,成为全球科技强国与工业强国。
当前,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不断加速学科交叉融合,也在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加速孕育一批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为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速产业发展范式变革,助力新兴产业部门和新兴业态的培育壮大,为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带来了契机。
例如,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呈指数迭代发展新趋势,推动部分技术与产品研发周期快速缩短。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将彻底改变癌症、传染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推动未来生物产业的革命性发展。
这些新技术、新产业将奠定大国竞争的格局与基础,所以(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五五规划的建议》中,特别强调“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
观察者网:怎么看我们强调“抢占科技制高点”这一目标?
眭纪刚:科技制高点是指在全球技术竞争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关键技术,它们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战略性,是决定国家在未来发展中取得竞争优势的科技高地。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由科技制高点形成的技术优势不仅是经济竞争的关键,也是影响国际政治格局的核心力量,在不同程度上塑造和改变了国际体系的政治图景,如二战期间的核技术、二战后的信息技术等。
科技制高点作为技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全球政治体系的重要技术框架,为新时期国际关系的演化提供了支撑。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占据科技制高点意味着掌控关键环节的主动权。例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先进制造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不仅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还通过技术输出与市场占有提升了国家话语权。
观察者网:能否以互联网技术或AI技术的产业落地举例说明?
眭纪刚:掌握核心技术并推动其产业化,不仅能使国家摆脱技术依赖,实现从技术追随者到标准制定者的跃升,还能够重新塑造国际秩序和竞争格局。在高技术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的主导权往往意味着市场规则的制定权,甚至关乎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以5G技术为例,中国企业如华为和中兴在技术研发和全球网络建设中取得显著突破,超越了传统技术强国,逐步从通信技术的跟随者转变为标准制定者。这种转变不仅强化了中国在全球通信领域的技术话语权,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模式。更重要的是,标准的掌握为后续技术生态系统建设奠定了基础,使中国在相关领域保持长期竞争优势。
观察者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部分,新增“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怎么理解这些提法调整?
眭纪刚: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制造业的总体能力与水平,将决定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制造业产业关联度大,包括机械加工、材料、电子和机械零部件等配套产业,又是基础原材料工业的前向产业,对经济增长带动性强,并为促进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提供基础保证。与其他产业相比,制造业的外溢效应十分明显。
制造业范围广、门类多、技术含量高,除了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以外,还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国家竞争力。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是衡量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美国、日本、德国等工业强国都是依赖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完成了工业化,并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
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将制造业大量外包,本国实体经济严重削弱,也降低了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我国近年来也出现了这一趋势,由于国内各种成本不断上升,很多制造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可能为经济安全埋下了隐患。中央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因此《十五五规划建议》特别强调“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
观察者网:您认为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
眭纪刚:经济发展的要素主要有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与技术等。其中,劳动力、资本和资源禀赋等传统要素是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比较优势基础。但是当经济发展到达较高阶段后,技术和人力资本等创新要素就占据主导地位,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科技创新使人才、资本、技术要素通过市场与制度的协同作用得到合理配置,使不同的创新主体进行不同的创新活动。因此,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将经济发展动力由传统要素向技术、制度、人才等创新要素转变,最终通过市场的作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微观层面,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企业为了获取超额利润、提升企业竞争力,需要不断通过创新提高产品性能或生产效率。领先企业通过各种创新活动而获利,会引发其他企业的学习、模仿和知识扩散,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这是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微观基础。
在中观层面,在新的创新追求和技术条件下,要素结构和市场需求发生改变。采用了先进技术的部门降低了成本,扩大了市场,增加了利润和积累,扩大了对其它一系列部门产品的需求。一些新兴产业不断成长,传统产业不断衰落,推动产业结构不断演进。
在宏观层面,众多重大技术创新汇聚成技术长波,全社会范围内的创新水平持续提升,引领经济的整体发展,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科技创新促使供给和需求结构合理完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社会公平水平提升,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你的反应是什么?
喜欢
0
不喜欢
0
喜爱
0
有趣
0
愤怒
0
悲伤
0
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