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大国能动用军事力量扩大影响力,但中国没这么做
在10月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期间,大会嘉宾波兰前副总理兼财长格泽高滋·W·科勒德克(Grzegorz W. Kolodko)做客观察者网,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王文展开“明德战略对话”。
科勒德克还是全球知名的经济学家和波兰改革的关键设计师。1994年至1997年,首次出任波兰副总理兼财政部长。2002年至2003年再次出任波兰左派政府副总理兼财政部长。他见证和亲历了波兰的转轨,以及波兰等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的过程。
科勒德克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趋势的认识,一贯清醒且犀利。这场精彩的对话中,他批评欧洲在经济失去竞争力的时候却陷入军事扩张的迷途,批评特朗普2.0掀起的全球保护主义民族主义思潮,呼吁知识分子、学术界、独立媒体一起参与,去揭露霸权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与中国倡导的互利共赢发展理念等等,持高度赞扬态度。但他也委婉表达了欧洲社会对中国理念的疑虑,对俄乌问题他也态度矛盾,为加深中国读者的理解,观察者网对这些内容也予以保留。科勒德克最后也提醒中国,要实现长远目标,需高度关注发展不平等和软实力建设。
以下是观察者网整理的对话实录。
在观察者网演播室,人民大学重阳金融学院院长王文对话波兰前财长格泽高滋·科勒德克。观察者网
“关闭中欧班列边境是个冲动的决定”
王文:大家好,欢迎来到观察者网和明德战略对话。我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王文。今天很荣幸邀请到一位来自波兰的重要学者。他非常睿智,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著述颇丰。他曾担任波兰前副总理、前财政部长,现为科兹明斯基大学教授。
欢迎您,科勒德克教授。我知道您很有影响力,学识渊博。但今天我们将聚焦国际体系和国际变革。
我们从您的国家波兰谈起。前一段时间,波兰关闭了中欧班列的边境口岸(9月12日至9月25日,目前已恢复,编者注)。这对中国经济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波兰发生了什么?您如何看待波兰的发展以及波兰与中国的关系?
科勒德克:我认为这是波兰政府方面犯的一个严重错误。我虽不能百分之百确定,但我推测这是一个冲动的决定,未能充分考虑其对中国经济等方面可能造成的危害。
波兰与白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因两个问题而非常紧张。一是失控的移民,一些人利用白俄罗斯与波兰的边境,首先进入波兰,从而进入欧盟。第二个问题是乌克兰战争。波兰东部边境,包括与白俄罗斯接壤的373公里边界,局势相当紧张。
但我认为波兰政府关闭边境的决定并不十分明智,而且此举肯定不是针对中国的利益。波兰领导人知道,这会伤害中国的利益,因为中欧班列从中国出发,穿越部分亚洲地区,然后经过俄罗斯和白俄罗斯,通过波兰进入欧盟。所以正如我的评论文章中所说,如果波兰想成为中国进入欧盟的门户,就不应该关闭大门。应该进行外交沟通,而不是搞冲动政治。中国外长王毅先生确实访问了波兰,他会见了波兰外长。几天后,边境重新开放了。波兰政府方面的理由是,关闭边境的原因已不复存在。但实际上,我认为波兰政府以此方式承认了这是波方的错误,令人遗憾。
波兰和白俄罗斯边界港口短暂关闭时,一批中欧班列货物积压在港口。
波兰和中东欧民粹主义正在滋长
王文:我也这样认为。但问题是,过去几年,包括波兰在内的中东欧国家对华政策似乎令人困惑。例如,不仅是波兰,还有立陶宛或其他一些国家,它们对华态度显得不太友好。现在中国-中东欧的“17+1”领导人会晤机制也面临困境。众所周知,您对波兰的经济转型具有巨大影响力,许多教授将您描述为波兰经济转型的设计师。那么,让我们谈谈中东欧国家的转型。
科勒德克: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议题。我的国家波兰不仅在东欧,在全世界都被视为一个成功的故事。如果只看长期数据,自1989年政治变革以来,我们的GDP——这是经济增长的基本衡量指标——增长了两倍,从欧洲视角看这是显著成就。但如果从中国视角看,可能没那么令人印象深刻,中国发展得快得多。
但第一点是,如果不是因为转型初期,特别是所谓的“休克疗法”所犯的政策错误,我们本可以做得更好。我有时说那更像是“只有休克,没有疗法”。
第二个重要问题,中国或越南等国家与东欧地区的转型差异巨大。区别在于,经济转型的同时我们也改革了政治体制。在我的国家,这样做还是那样做,这样的争论永无止境,他们称之为民主。结果是没有新的铁路,没有新的桥梁,没有新的核电站等等。所以,一些决策过程进展缓慢,不像在中国的动员式民主那么高效,而且政府内部的政治紧张局势也拖慢了经济进步。
所以问题是,手段如何服务于目的?我作为发展经济学家,也从所谓波兰经济成功的关键架构师之一的视角来看,政治体制应被视为实现目的的工具,这个目的就是人民的福祉,是国家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而不是本末倒置。如果经济政策服从于争夺权力的政治,效率就会降低。正因如此,东欧一些国家未能达到它们本可达到的成功水平。
同样在波兰,我刚才提到的关闭波白边境的决定,这对中国的出口等是有害的。这个决定带有经济后果,但它并非基于经济考量,而是基于政治情绪。所以,如果决策是由情绪而非智慧或常识驱动,那么就会时不时出现低效、经济错误等。而近年来出现的新问题是,东欧一些国家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重新抬头,这也很不利。
直到最近,波兰联合政府的核心、这个自由导向的政党也转向了民族主义。我们的总理宣布,是时候结束幼稚的全球化了,是时候实行现代经济民族主义了。我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我们不应该走向任何形式的民族主义。我们应该走向更进一步的开放,利用全球技术、商品和某种程度劳动力的交流,走向包容性全球化。但眼下,仇外心理、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情绪,不仅在东欧国家,也在几个西欧国家滋长。这对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素。
无视德拉吉报告建议,欧盟追随美国增加军费
王文:是的,这正是我想接着问您的。很多中国学者认为,20年甚至30年前,冷战结束后,波兰和其他中东欧国家曾是我们转型的榜样。但过去三十年,转型不仅包括经济转型,也包括政治转型。起初,我们认为这些国家可能非常成功,但现在看来……你知道,我第一次去中东欧国家,如波兰、匈牙利、捷克等,是在20年前,当时它们的发展水平与中国相似。但去年我去了其中一些国家,看到它们的经济状况并不太好。正如您提到的,它们有“民主”,但“民主”并未促进足够的发展。那么,在您看来,这是转型的阵痛吗?中东欧国家转型的未来如何?
科勒德克:这是另一个复杂的问题。你必须意识到,大多数东欧国家是相对发达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术语和方法论,波兰属于所谓的发达经济体。早在10年或12年前,我们的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就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收入越高,增长越慢。这是一个因素。
但尽管如此,例如波兰经济近年来每年增长超过3%。然而,在我看来,如果经济政策能始终基于知识,而不是经常受情绪影响,增长本可以更快。
第二个因素,你提到了冷战结束的阶段。但过去几年有些人说,那是第一次冷战的结束,因为现在我们有了第二次冷战。而这次冷战是由美国针对中国发起的,尽管没有正式宣战。你必须意识到,大多数东欧国家(不包括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等后苏联大国)已经加入了欧盟,也加入了北约这个政治军事联盟。
如今,由于新冷战框架内的紧张局势,以及俄乌危机的爆发,紧张局势比以往更加严重,我们在所谓的国防建设上花费巨大。我之所以说“所谓的”,是因为即使一国攻击他国,也自称是防御。波兰现任政府和前政府都对此感到非常自豪:在北约32个成员国中,我们的国防开支占GDP比重排名第一,我们将会把军费开支提高到GDP的5%。
你的反应是什么?
喜欢
0
不喜欢
0
喜爱
0
有趣
0
愤怒
0
悲伤
0
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