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目前实施关税视作美国的“胜利”,这显然错了
【文/鲍韶山,翻译/马力】
中美领导人釜山会晤之后,美国对中国所采取的咄咄逼人的贸易姿态,已经被证明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战略性失败。然而7年前的2018年3月,当特朗普发动贸易战时,他曾宣称“贸易战是个好东西,美国可轻松取胜”。
美国曾对中国不断升级关税威胁,声称若两国无法达成贸易协议,便计划自11月1日起把对华关税税率提升至155%,同时还要求中方恢复购买美国大豆,并在稀土和芬太尼问题上做出让步。
这种种做法根植于美国对昔日经济霸主地位的怀旧心理,不但未能重振工业,反而加剧了国内的结构性脆弱,而中国却在这一过程中增强了自身的经济韧性。
在两国元首会晤之前,中美贸易谈判团队已经进行了两天的磋商,就关键条款达成了一致,为此次峰会铺平了道路。两国达成的共识包括以下内容:
1.美国同意取消所谓10%的“芬太尼关税”,并暂停对来自中国商品的24%“对等关税”,这一暂停措施将持续一年,这里“中国商品”包括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商品。
2.同时,中国将调整其相关应对措施。双方还同意继续延长某些关税豁免措施。
3.美国将暂停执行9月29日宣布的新规定一年(该规定扩大了其“实体清单”中的出口限制范围,即任何至少50%股权由清单上某一个或多个实体所持有的实体都将受到限制)。
4.中国也将作出相应回应,暂停执行此前于10月9日宣布的相关出口管制措施(包括与稀土元素相关的措施),以便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具体实施方案。
5.美国将暂停实施其301调查所针对的中国海运、物流和造船业的相关措施,为期12个月。作为回应,一旦美国的暂停措施生效,中国也将暂停实施针对美方的反制措施,为期一年。
6.中美在其他问题上也达成了共识,包括加强反芬太尼合作、扩大农产品贸易(主要是大豆贸易)以及处理涉及各类企业的个别案件等。
7.此外,美国在投资等领域作出了积极承诺,而中国将与美方妥善解决与TikTok相关的问题。
从整体结果来看,此次中美会晤表明,美国已在特朗普经济和外交政策信条中的核心内容上进行了大幅妥协。对特朗普而言,关税是万能药;只要他想表达不满,就会威胁实施加征关税措施,并将其视为“美国复兴”理论的关键要素。特朗普加征关税的目的在于减少贸易逆差,惩罚其他“通过贸易逆差占美国便宜的国家”,同时迫使企业将生产迁回北美。
尽管关税水平并未完全恢复到4月1日之前的状态,但将目前实施的关税视为美国“胜利”的标志,显然是错误的。我们可以把围绕关税水平的谈判视为一场谈判游戏,之所以说是“游戏”,是因为一切围绕关税水平的分析并不是在一个正确的评估框架内进行的。换句话说,如果真是这样,任何高于4月1日水平的关税都会被视为美国胜利的标志。但正如所指出的那样,在特朗普经济理论中关税的意义远远不是那么简单。需要强调的是,关税政策是特朗普国家复兴计划的核心部分,这里的“复兴”具有经济和外交双重意义。对关税水平以及不断扩大的豁免范围的模糊处理会削弱后者,而不具实际意义的关税水平也会使其对后者来说毫无价值。
鉴于当前的形势,从相对和绝对的角度来说,加征关税在经济上已无重大意义,而且也不符合特朗普重振经济计划的要求。换句话说,这些政策的合理性已无法通过其当前的实施水平来获得支撑。继续纠缠下去不过是保全面子的做法。
贸易战既不是好东西,美国也难以轻松取胜,这与特朗普在2018年3月的豪言壮语恰恰相反。特朗普冒险一试,却导致如今美国陷入了自己制造的困境中——影响力下降、供应链的脆弱性凸显以及各国对美国可靠性的质疑日益加深;与此同时,中国反而在这一过程中巩固了其结构性优势并强化了全球贸易网络。简而言之,在过去9个月里,我们见证了一个关键转折点的出现: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正在消失,一个新的多节点世界或多极世界正在形成。
中国经济的韧性:吸收冲击的力量
导致美国发生误判的第一个因素在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优势。
中国2025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预计为19.5万亿美元,这表明其对美国的贸易挑衅行为具有相当的防御能力。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约占GDP的2.8%(约5000至5600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可观,但仅占其出口总额的15%至20%,2025年9月中国出口额同比增长8.3%,中国在该月份出口额为3286亿美元。即便假设由于美国155%的关税政策,中国失去美国市场,这将使中国的年度GDP增长率减少约0.144%,这是基于对增值出口(占总价值的50%-70%)的经济模型计算得出的。如果采用支出法计算,GDP=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净出口(X-M),这种损失将通过停止从美国的进口(1500亿至18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8%-1%)而得到弥补,从而使净贸易影响缩小至国内生产总值的约1.8%。
中国并不会因失去美国市场陷入困境,而是会凭借自身的结构性优势化解压力。中国的国内消费(占GDP的40%至50%,约8至10万亿美元)和投资(占GDP的40%,约8万亿美元)能够提供强有力的缓冲。如果通过经济、社会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或发放消费券等形式采取占国内生产总值1%至2%(约1800亿至3600亿美元)的财政刺激措施,中国能够在12个月内恢复经济增长,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已经看到中国采取此类应对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此外,对外贸易转移还将进一步增强这种韧性:非美国市场(东盟、欧盟和日本)吸收了中国80%至85%的出口(约2.8至3万亿美元),仅东盟国家就吸收了相当于中国对美出口(约5000亿至6000亿美元)的份额。自2021年以来,东盟就超过欧盟,成为了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全球贸易增长(根据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25年约为3%至4%)每年可能会将800亿至1200亿美元的对美出口重新分配给非美国市场,一年内就能弥补15%至25%的损失。尽管面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国2025年第三季度4.8%的增长以及2025年迄今5.2%的增长,突显了中国从容应对的能力。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釜山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晤。 外交部
根据中国外交部提供的关于中美元首会晤的记录,中方给出了一组数字,“今年前三季度增长率达5.2%,对全球的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长4%”。中国国家领导人还指出,这是在克服国内外各种挑战的情况下取得的成果,十分来之不易。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国家领导人其实是在通过一种并不隐晦的方式向特朗普总统表明,中国经济经受住了特朗普的关税及其他试图阻碍中国发展的措施的考验。
你的反应是什么?
喜欢
0
不喜欢
0
喜爱
0
有趣
0
愤怒
0
悲伤
0
哇
0